热点阅读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吕梁学院“十二五”科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发布日期:2012-05-15    点击:[] 次

吕梁学院“十二五”科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高等学校师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为了快速提升我校的科研能力,实现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全面实现我校“四三二一”发展战略目标,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山西省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吕梁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科研工作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在上级部门大力支持和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科研工作坚持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以高职高专评估和升本评估为契机全面提升综合学术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我校科研工作实现了稳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2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27项,市局级科研项目5项,校级科研、教改项目20项;建筑工程实验室被评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490篇,其中核心期刊110篇、SCI收录56篇,出版教材(著作)109部,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励21项;学术队伍中专任教师达到369人,其中教授2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2人、达到教师总数的38%;有博士9人、硕士155人,达到教师总数的4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科研队伍的科研意识淡薄,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部分教师的科研工作是职称驱动型,为了评定更高级别技术职务而被动地做科研,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不足;部分教师甚至觉得科研与教学关系不大,这些片面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纠正。

2学术队伍的整体实力尚弱,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术领军人物极少,后备科研人才队伍乏力。二是学术队伍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现有较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个别学科,大部分学科几乎没有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学术带头人才。三是现有学术队伍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学术团队不够成熟,争取大项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影响了发展的后劲。

3、科研成果的层次偏低、数量偏少,科研竞争力不足。“十一五”期间,虽然我校每年都获得省级科研项目,但总数偏少,国家级项目处于零状态,这与我省同类兄弟院校相比,差距明显。科研成果总量偏少,特别是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和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数量、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数量以及国家发明专利成果的比例很低,显示了学校整体科研竞争力的不足。

4、科学研究的方向有待凝练、特色有待培育。我校虽然近年引进了部分硕士和博士,但研究方向比较分散。再者,由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力度不够,缺乏整合优势,难以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难以做出原创性和标志性的科研成果,更谈不上科研方向的凝炼和特色的形成。

5、科研平台建设滞后,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亟待加强。虽然我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上取得一些成绩,建筑工程实验室被评为省级重点实验室,但是校级、省级科技研究中心(所)、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还没有实现突破,研究机构的重要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6、科研管理规范有待加强,管理模式有待改革。虽然我校在科研工作管理上出台了部分管理措施,还仅仅是学校层面上的宏观管理办法,没有起到调动系部管理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体制创新、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科研奖励等制度建设上还处于滞后状态,不能适应我校“四三二一”的发展战略。

7、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虽然我校为我省培养了大量有用人才,特别是为我市教育事业培养了大量师资,但是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我校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特别是对我市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的发展推动性还小,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体制还远未形成。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发展战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和吕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立足点,以基础研究为依托,应用研究为重点,科研项目为龙头,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为突破,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创新科研团队建设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保障,科学研究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凝练研究特色方向,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加速科研水平提升,加快成果推广和转化进程,促进我校科研工作快速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

针对“十一五”期间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校“十二五”期间科研工作的发展思路是:

1、完善科研工作激励措施,加大科研成果奖励力度,提高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年度科研成果奖励的实施及优秀科技人才的评选,树立高层次人才典范,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2、加大重点引进和培育学术领军人物的力度,扶持中青年学术骨干,依靠优势学科,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支撑学科建设。

3、采用普遍支持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办法,重点科研项目带动策略,加速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促进高水平科研强校。

4、加强科研基础及科学研究水平,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特点,克服科研力量、科研资源分散的不足,整合科研队伍,培育学术团队,凝练特色方向,发挥现有优势,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5、加速科研平台建设工程,探索科研平台发展模式,培育学科团队,构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实现学校总体规划要求的学术科研布局调整,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6、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服务体系,强化科研管理和服务并重,推进学校、系部两级管理,确立科研目标管理,探索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

7、发挥科研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作用,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加强科技对接和咨询服务,实施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三、“十二五”期间科研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营造浓厚的学术和科研氛围,凸显科研工作的强校作用,以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为依托,打造水平较高的科研创新团队,产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应用价值的标志性科研成果,提高我校科研工作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贡献率,为实现我校“四三二一”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力争到2015年,使我校的科研工作综合指标处于同类院校的中列。

(二)具体目标

1、科研项目与经费

“十二五”期间,主持承担各级各类项目400项,其中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60-80项;承担市局级科研项目立项80项,校级科研项目200项;承担纵向科研项目30项。力争获得上级部门下达纵向科研经费总额400万元;获得横向科研经费总额800万元;学校科研经费投入每年投入不少于200万元,用于科研成果的奖励、各类科研项目的配套和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

2、科研成果

“十二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80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00篇,重要期刊论文100篇,被SCISSCIEIISTPISSHP等检索收录80篇,重要二次文献收录、《新华文摘》转载和人大资料全文复印100篇。力争获得科研成果奖励15项,其中省部级奖励5项,市局级奖励10项;力争实现国家级奖励零的突破。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50部,发表、展出文艺作品50件,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8项。

3、科研团队与平台

“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校级科研创新团队3-5个,力争成功申报2-3个山西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项目、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或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实现省级科研创新团队零的突破。新增校级重点实验室2-3个,建设应用化学、材料科学、机电设计、高等教育、区域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校级研究所(中心)5个;以交口县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龙头,打造煤化工工程中心、煤矿开采技术与创新实验实训基地、材料化学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文科综合实训中心和现代分析测试中心等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实训示范中心;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力争实现省级人文社科基地项目零的突破。

4、学术交流

“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师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文化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学校学术气氛,提升学校声誉,承办3-5次国家级学术会议和论坛,承办省级学术会议20次,举办各类学术讲座500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500人次以上。

5、社会服务

“十二五”期间,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加速成果推广和转化,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加强与科技企业沟通,做好科技对接,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服务,建立1-2个科研示范基地和科普基地,使我校逐步形成以吕梁市为重点,辐射周边地市及省份的科技咨询、科技服务中心,使学校科技创收稳步增长,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又一来源。

五、实现目标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管理,完善机制,保障科研工作跨越发展

在管理理念上强化管理和服务并重,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在管理方式上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推进管理重心逐步下移;在管理过程中突出校院学术委员会和专家的评议咨询作用,提高科研决策水平;在机制创新上探索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调动科教人员积极性;在项目执行上强化项目过程管理,对重点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提升科研管理服务水平

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系列规章制度,严格考研考核,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升科研管理服务水平,推动科研工作科学发展。

(三)加大投入,拓宽渠道,保证科研经费稳步增长

进一步加大学校科研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经费;广泛开展横向联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多渠道争取横向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学校科研经费投入每年不少于200万元。

(四)构建体系,培育项目,培育质优量多科研成果

逐步优化校内现有项目类别,规划设立系列项目,锻炼提高教师会做项目、做好项目的研究能力,在现有校内科研基金和青年科研基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以校级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为基础,为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奠定研究基础,承担高层次项目为引导的科学研究体系。

(五)培育队伍,打造高地,促进科研水平持续提高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科研激励措施,为高水平科研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营造有利于科研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力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打造学术科研高地,采用“专家+平台+项目”的科研模式,培育科研队伍,打造科研创新团队。

(六)构筑平台,凝练方向,支撑科研创新良好运行

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以重大项目支撑科研平台的运行和发展,聚集科研人才队伍,凝练特色研究方向,培育创新团队形成,提升我校科研创新能力。

(七)横向联合,服务社会,带动科研服务深度拓展

逐步建立科技特派员科技成果的示范与转化模式,并以我校工科专业为依托,强化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发挥我校科研平台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开展与科技企业的横向合作研究;拓展学术交流领域,不断提升我校参与科研合作的能力。

()加强保护,明晰产权,推动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逐步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形成的原始性或重大创新成果,依法、准确、及时申请专利或其它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明晰科技成果的技术产权和技术产出收益权,加快知识产权转化,保护科研经费投入者与科技成果完成者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

(九)重视联合,加强联系,力争科研水平快速发展

通过与强校建立协助型、学习型、交流型科研合作,建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等,促进我校科研水平的快速提高。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学院路1号

办公地址:学院行政楼

办公电话:0358-3389817    邮编:033001

电子邮箱:kjcyc@llu.edu.cn

快速通道
官方媒体
  • 学院官网
  • 科技产业处
  • 版权所有:吕梁学院科技产业处